随着电子系统复杂性的增加,8层板设计已成为满足高性能高需求的关键,合理的叠层设计不仅能够保证信号质量,还能提高电磁兼容性,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,本文将列出三种常见的叠层方案,探讨其优缺点,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。
方案一:
Signal1元件面、微带走线层
Signal2内部微带走线层,较好的走线层(X方向)
Ground
Signal3带状线走线层,较好的走线层
Signal4带状线走线层
Power
Signal5内部微带走线层
Signal6微带走线层
此方案将信号层与电源层交替放置,但未充分利用多层结构提供的电磁屏蔽优势。因此,其电磁吸收能力较差,电源阻抗较大。
方案二:
Signal1元件面、微带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Ground地层,较好的电磁波吸收能力
Signal2带状线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Power电源层,与下面的地层构成优秀的电磁吸收Ground地层
Signal3带状线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Ground地层,较好的电磁波吸收能力
Signal4微带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此方案被认为是最佳叠层方式。多层地参考平面的使用提供了出色的电磁吸收能力,确保了信号的稳定性和完整性。
方案三
Signal1元件面、微带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Ground地层,较好的电磁波吸收能力
Signal2带状线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Power电源层,与下面的地层构成优秀的电磁吸收Ground地层
Signal3带状线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Power地层,具有较大的电源阻抗
Signal4微带走线层,好的走线层
作为方案一的变种,此方案通过增加参考层提高了EMI性能,使得信号层的特性阻抗得到更好控制。但电源层的布局仍需优化。
总的来说,电子工程师在选择和设计叠层时,应综合考虑信号网络数量、器件密度、PIN密度、信号频率及板的大小等因素。对于复杂系统,多层板设计是首选。每个信号层都应有自己的参考层,以确保最佳的EMI性能。
本文凡亿教育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