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课上给同学们展示了电子管,相比越做越小的晶体管,电子管显得更加有年代感和视觉冲击感。那么今天小电就收集一些电子管的资料扩展一下大家认知吧。
电子管是一种在密闭真空玻璃容器中,金属氧化物受热产生自由电子,利用电场对电子的控制作用,微弱信号能被放大的电子器件。在高端音响器材中,电子管常作为音频放大器件。
电子管放大电路具有丰富的偶次谐波,给人温暖、柔顺、通透、音乐味浓的特点,深受音乐发烧友喜爱,中国香港地区的发烧友常常称电子管为“胆管”。
电子管的发展是一段曲折而富有乐趣的历程。爱迪生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,他发现的“爱迪生效应”使人类步入了电子时代。
爱迪生效应,是爱迪生1883年5月13日发现的,但却要从1877年说起。这一年爱迪生发明碳丝电灯之后,应用不久即出现了寿命太短的问题,爱迪生千方百计设法改进,1883年他忽发奇想:在灯泡内另行封入一根铜线,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,延长灯泡寿命。经过反复试验,碳丝虽然蒸发如故,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,即碳丝加热后,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。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,哪里来的电流?难道电流会在真空中飞渡不成?在当时,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,敏感的爱迪生肯定这是一项新的发现,并想到根据这一发现也许可以制成电流计、电压计等实用电器。为此他申请了专利,命名为“爱迪生效应”。下图即为“爱迪生效应”示意图。
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(J.Fleming)在“爱迪生效应”的基础上,在真空灯泡里安置碳丝和铜板,作为阴极和屏极,实现电子单向流动,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,这就是具有检波和整流功能的真空二极管。
1906年美国工程师德·福雷斯特(D.Forest), 在真空二极管内放置栅栏式的金属网,用于控制阴极与屏极之间的电流;栅极微弱的电流变化会引起屏极较大电流变化,而且变化波形与栅极电流完全一致,这是真空三极管的放大作用(见下图)。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为电子技术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,是电子工业真正的发展起点。
1912—1920年,美国西电公司(Western Electric,简称WE)研制出具有实用性的球形电子三极管,发烧友称之为“洋葱头”电子管。
1924年美国RCA公司(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)研制出效率较高的三极真空电子管,这种古典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应用。
1940年,相继研发出高效率、大功率电子管,这种电子管的屏极电压高,一般在1000V以上,体积比较庞大,目前常用的高功率电子管有211、212、805、811、813、833、845等。
20世纪40年代,我国开始试制各种电子管,后来成为世界上电子管生产大国。国内生产的电子管有:曙光、桂光、天津、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品牌,型号有6N1、6N2、6N3、6N4、6N8P、6N11等电压放大管,6P1、6L6、6P3P、6P14、6V6、807等功率管,2A3、300B、805、811、211、845等直热式功率管。
电子管十分笨重,且能耗大、寿命短、噪声大、制造工艺复杂。20世纪60年代,微电子学、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,使得晶体管以体积小、重量轻、耗电省等优点,逐渐取代了电子管,电子管在各行各业逐步销声匿迹,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。关于电子管的教科书也很难寻觅,年青一代对电子管更是感觉陌生和神秘。
但是电子管单端甲类功放偶次谐波丰富,对刺耳的数码声能起到润色与柔化的作用,能使音色变得温顺柔和,音乐韵味浓郁,使人久听不厌。一些电子管生产厂家针对音响领域,在原参数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系列精品,也是发烧友爱不释手的珍品。
怎么样?是不是觉得很惊艳,想收藏一个?价格好像不菲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