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芯片项目时,为保证芯片产品顺利上市,也增强其的竞争力,很多芯片厂商会选择配备故障模型,检测芯片在制造时是否会遇到突发故障,因此这也使很多小白困惑,为什么芯片设计需要故障模型?
一般来说,制造缺陷会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,制造缺陷主要包括硅片缺陷、光刻缺陷、掩膜缺陷、工艺偏差等,这些会导致芯片出现多种问题,如连线与电源或地短路、连线开路、晶体管的源或漏极短路。
而出现故障的机理是千差万别的,不同工艺、封装给芯片带来的问题是不一样,为了能够高效检查电路中哪一部分除了问题,需要构造故障模型,并根据故障模型产生测试向量几何。
为了能有效检查故障,需要将地层的失效机理抽象到高层次的故障模型,比如一个NAND门的输入线与VDD由于工艺或某种不可控因素连载一起了,它就可以抽象为stuck-at-1故障,或是桥接故障,也就是说,故障模型是对物理缺陷的逻辑等效,常用的故障模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:
固定值故障模型(stack at fault model);
延时故障模型;
基于电流的故障模型。
在固定值故障模型中,所有缺陷都表现为逻辑门层次上节点的逻辑值被固定为0或1,在这种模型中,缺陷可表示为s-a-1或s-a-0,其中:
s-a-1表示固定接1的故障,s-a-0表示固定接0的故障,stack-at模型是目前最为成功的故障模型,它有以下特点:
许多晶体管级别故障可被映射为stuck-at故障,如桥接故障可映射为stuck-at故障;
模型较为简单,故障模拟和ATPG容易实现
适合多种工艺
延时故障模型中包含了时序的概念,可分为挑边演示故障模型和路径延时故障模型。
跳变故障模型针对芯片中的如下两类故障:缓升故障和缓降故障,在任意节点的缓升故障指的是:从0到1的跳变(对于缓降故障则是从1到0跳变)结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到达输出端口或扫描触发器。
应用这种模型时,激励包括一对向量(V1,V2),其中V1是初始向量,是给目标节点设定初始值,向量V2不仅负责启动相应节点的跳变,而且也要把跳变结果传递给一个输出端口或一个扫描触发器。
在路径延时故障模型中,测的是一个路径上所有组成逻辑跳变延时的累加和。
基于电流的故障模型是为了检测电路中是否有异常的大电流,从而检查跟大电流泄露有关的缺陷,此种缺陷可能不会引起功能错误,但会导致芯片可靠性降低。
基于电流的故障模型包括:
伪固定故障模型;
翻转故障模型;
Quiet向量选择。